文旅黎平
我的位置: 主页  > 览黎平 > 文旅黎平
“村歌”嘹亮处 乡村振兴时
发布时间:2025-09-01 08:49
  |  
来源:天眼新闻
夜幕垂落,繁星点亮侗乡。肇兴侗寨鼓楼旁,“村歌”的欢快节奏正把夜晚推向高潮——古老的侗族大歌与现代流行旋律奇妙交织,村民与游客不分彼此,牵手成圈,随歌欢唱。这一刻,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业、本土与世界,仿佛都在这片歌声中找到共鸣。

  “群众的舞台,没有边界。”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望着眼前跃动的光影,语气沉稳而坚定。“‘村歌’非但没有拉低侗族大歌的档次,反而直击了它的核心——那就是群众性。”

图为“村歌”晚会现场(吴光辉摄).jpg

图为“村歌”晚会现场(吴光辉 摄)

传承:根植乡土 歌是生活

鼓楼下,花桥边,梯田旁,数千名观众屏息凝神,等待着黔湘桂三省(区)2025年“村歌——让世界听见”总决赛的最后角逐。8月23日的肇兴侗寨,歌声如山间清泉般流淌,映照着灯火与星光。

“饭养身,歌养心。”这句侗族古老谚语在当晚的肇兴侗寨得到了全新诠释。来自湖南、广西及贵州的12支参赛歌队,在寨门及仁、义、礼、智、信五个鼓楼,用他们质朴的歌声,将千年侗族大歌与现代音乐元素完美融合,唱出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

“我们唱的不仅是歌,更是我们的生活。这次歌队取得了好名次,但我认为,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侗族大歌唱得更好、唱得更响,让它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一等奖获得者高仟宰俄男歌队队员石文成的内心难掩喜悦。

图为“村歌”决赛当天“村秀”巡游活动 (杨秋娥摄).jpg

图为“村歌”决赛当天“村秀”巡游活动 (杨秋娥 摄)

 

文化传承,音乐符号的生命力不能变。唐大才告诉记者:“村歌的‘出圈’,主要是因为它从未离开过滋养它的这片土壤。”

于侗族群众而言,歌,是他们的史书、他们的礼仪、他们的日常。孩子学说话先学歌,节日聚会对歌,男女恋爱唱歌,老人传知教歌。歌,是侗族群众精神世界的根脉。

正因如此,当“村歌”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化实践在这里生根,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从深厚的侗歌传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新枝。

在肇兴,似乎很难分清哪里是舞台、哪里是生活。歌声起时,整个侗寨便成了活的剧场。鼓楼檐角悬着的月亮是灯光,石板路上折射的星火是布景,而穿梭其间提着油茶、捧着腌鱼的乡民,本就是这天地舞台中最灵动的角色。

 

惠民:人民主角 唱出幸福

 

“村歌”的生命力,来自于人民。

侗寨里,农忙时节插秧收割,农闲时节组队练歌。从七八岁的孩童到七八十岁的长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部。这种广泛的参与,让“村歌”超越了单纯的文艺活动,成为凝聚社群、表达情感与创造收入的新途径。

图为“村歌”队员去参加比赛(吴光辉摄).jpg

图为“村歌”队员去参加比赛(吴光辉 摄)

 

琴师陆东辉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手作琵琶,以往多是寨老订制,如今却供不应求。“很多游客听完‘村歌’,就想买一把侗族琵琶带回去。我的手艺活多了,生活也更好了。”陆东辉笑着说。

歌声兴寨、旅游旺村、百姓共富——村民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更成为积极的创造者与享有者。当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回荡于鼓楼飞檐,当非遗墨香浸润在田园乡间,群众在家门口乐享精神大餐,古老歌谣真正变成了幸福的节拍。

“以前是我们想办法吸引游客来看风景,现在是游客追着我们的歌声来体验生活。”肇兴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陆卫敏深有感触。如今,寨子里不仅有固定的对歌表演,还发展起了琵琶制作工坊体验、侗族服饰租赁、特色民宿等多元业态。年轻人看到家乡的机遇,也陆续选择回乡创业。

图为“村歌”决赛当天“村秀”巡游活动 (吴光辉摄).jpg

图为“村歌”决赛当天“村秀”巡游活动 (吴光辉 摄)

 

以歌为媒,唱响乡村振兴新乐章。自“村歌”活动启动以来,黎平县创新推动“村歌”与肇兴侗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深挖文化资源、拓展客源市场与提升服务质量,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1月至7月,在“村歌”品牌带动下,肇兴景区接待游客54.98万人次,同比增长35.4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4亿元。

 

交流:山海和鸣 唱响世界

 

提到去年8月参加的莫斯科阿卡贝拉国际音乐节大赛,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钟声丽依然记忆犹新。

“当我们的歌声在莫斯科大剧院广场响起,台下观众虽然听不懂歌词,但结束后久久鼓掌,不愿离去。那一刻我明白了,民族语言或许是陌生的,但情感却是相通的。”钟声丽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

这是黎平县侗族大歌自2004年以来,20年后再次唱响莫斯科。在来自13个国家的150支团队中脱颖而出,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与碰撞,更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见证。如一座跨越欧亚的“声音桥梁”,侗族大歌将中国西南山区的文化密码,传递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1.jpg

图为“村歌”复赛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香琳 摄)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通过国际交流,“村歌”不仅展示出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吸收世界音乐的多元元素,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如今,“村歌”的配套表演“蹦侗迪”,正是这种交融的鲜活例证——传统的侗族旋律配上现代节拍,让年轻人跳得欢乐,也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而未来,“村歌”的路要如何去走?

“‘村歌’品牌活动还会持续,我们将通过组织线上‘村歌’、乡村原创音乐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强化‘村歌’的文化交流功能,用‘村歌’讲好中国故事,让其与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唐大才告诉记者。

歌声渐歇,繁星满天。当越来越多的“村事”成为“国潮”,当越来越广的“乡音”传遍世界,乡村振兴的贵州答案也愈发清晰——以文化自信铸魂,以产业创新赋能,让每一个乡村都能唱响属于自己的时代之歌。

(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