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动态
我的位置: 主页  > 看资讯 > 乡镇动态
侗乡黎平,幸福歌长
发布时间:2025-09-18 15:09
  |  
来源:贵州日报

侗乡黎平,幸福歌长

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党支部书记龙安祥(左一)查看稻田鱼收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摄

游客在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体验靛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摄

村民在茶园采茶。(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黎平县中罗村“梦歌田园”基地里,张国丹直播销售刚收割的新米。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摄

9月14日,游人在肇兴侗寨参观游览。磨桂宾 摄

【编者按】

侗乡黎平,幸福歌长。今年以来,黎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在各领域按下发展的“加速键”,奋力谱写新篇章,展现新风采。

以“两茶一药一畜”特色产业不断夯实发展根基,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等治理创新,让乡风文明、邻里和谐蔚然成风;电商新潮涌动,山货飞出深山,连接广阔市场;“村歌”模式唱响文旅融合新乐章,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绽放新声……今日黎平,产业兴、治理优、文化浓、百姓富,侗乡人民的日子正如同盛夏的杜鹃,越过越红火。

党员带头干 村民跟着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9月12日,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处处呈现祥和景象,村庄干净整洁,柴垛堆放有序,广场上村民正晾晒新收的稻谷,田间还有人捕捉稻田鱼。

这个村庄12个散落山间的自然寨组成,最远的寨子距村委会有12公里,汉族、侗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广人稀、治理难度大曾长期制约发展。

“牵牛要牵牛鼻子。”今年6月上任以来,“80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安祥,以优化组织架构为首要任务,重点从35岁以下高学历群体中发展党员和积极分子,通过定制培育、学历提升和“1+1”帮带等措施增强队伍活力,并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设立73名联户长、15个党员责任区和4个党员先锋岗,推动50余名党员联系服务1103户农户,构建起“党支部+党员+村干部+网格长+农户”的组织服务体系,让组织根系深扎村寨。

这一机制的效果立竿见影。今年汛期,接连暴雨导致河水暴涨,连接六个村组的关山桥被大水淹没,附近党小组成员自觉轮流到河边蹲守,耐心劝返试图冒险过河的村民;8月底,8组村民石光模夫妻因家务事激烈争吵,党员联户长吴远宜得知后立即上门耐心调解,直至夫妻俩握手言和;村民陈世山屋后小沟常年淤积,党员陈吉豪主动组织清理……党员化身政策宣传员、群众服务员、矛盾调解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党员带头干,村民跟着上,人心更齐,效率更高。”龙安祥说,村里还创新推行“党建+村规民约”和文明积分制度,实施卫生收费管理破解多年难题。“行动换积分、积分兑物品”激励全村1103户参与志愿服务,并建立“联户联保”机制,每周开展环境提升和安全排查,村容寨貌大变样。

凝聚人心不仅靠制度,还有方法。上半年,该村召开院坝会24场,一大批群众关切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如争取35万元资金改善饮水条件,获省红十字会2万元维修88杆路灯等。

数字智能治理方面,上黄村在重点场所安装摄像头,搭建“电脑屏+手机屏”信息平台,实现“一键求助”实时响应和预警信息快速处置,通过“线上预警、线下响应”机制组织党员及时开展上门服务。

产业发展上,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方式,利用坝区资源发展50亩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产业,实现亩产上万元;利用林下资源发展天麻3200平方米、茯苓5万窖,并巩固油茶、精品水果等优势产业,带动200余户农户就近务工。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00万元,超过去年全年产值的50%。

从配齐配强党组织人员力量,到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上黄村以党建强基固本,以网格延伸触角,以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有力激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指尖技艺”有看头有赚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这款产品融合打籽绣、轮廓绣等传统针法,不仅保留侗族花鸟纹样,更创新融入现代设计,今年暑假卖得最火爆,月销售近30万元。”9月12日,在黎平肇兴侗寨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以下简称“侗品源”),创始人陆勇妹拿着新研发的茶席系列文创产品向记者介绍。

“今年景区搞了很多次活动,比如‘村歌’大赛等,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肇兴游玩,我们店里也跟着沾光。”陆勇妹指了指二楼体验蜡染的游客说:“你瞧,今天还有广州来的百人旅游团。”

自2015年成立以来,侗品源始终深耕侗族靛染、蜡染、刺绣等传统手艺,产品涵盖蓝靛染、扎染、侗族织锦等多个门类,已取得6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10项发明专利在申报。今年以来,侗品源不仅打造了集展示、体验、教学于一体的精品体验空间,还创新开发出手工靛染香包车枕、茶席等100余种文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近期还新招了34名刺绣能手和业务员。

“我是隔壁黄岗侗寨的,一看到招工信息就觉得这活太适合我了,当场就报了名!”新员工吴娘肯笑着说,“在这里上班不仅能赚到钱,更让我的刺绣手艺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有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侗品源”各项业务指标同比2024年增长约20%,接待研学体验游客1.2万余人,签约机构18家;经营总收入约1080万元,发放工资420余万元。

陆勇妹还有一个身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蓝靛靛染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她联合肇兴村及周边村寨妇女,创办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文创三带”模式,培训绣娘3000余人次,有效带动周边123个村寨2000多名绣娘灵活就业,每人年增收5000元至1万多元不等。目前,该合作社规模持续扩大,成员已发展至228人。

陆勇妹说,侗族蓝靛染技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既带来巨大流量和商业机会,更是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的保障。

每一片茶叶都有“身份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满山翠绿的茶园间,侗家儿女哼着山歌采夏秋茶。山下,黎平县中潮镇产业园区现代化加工厂内,两条夏秋茶生产线轰鸣运转、数字屏幕上茶叶加工数据实时跳动——每天有近15吨茶青在这里完成加工,随后发往各地茶饮公司。

看着眼前忙碌的车间,贵州蝉之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川平难掩激动:“瞄准行业前景就是干。现在政府干事创业的劲头、办事效率的提升,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底气。这半年来,企业加速发展,离不开这份鼓励与支持。”

今年以来,黎平县委、县政府在服务企业方面,主动靠前,精准施策,全程跟进服务。

“我们的发展需求能被及时关注,遇到的困境也有部门主动对接解决。”吴川平举例说,今年公司收购茶青需大量流动资金,政府第一时间为企业宣传贴息贷款政策,并协调银企对接,解决了燃眉之急。

时间回溯至2016年,吴川平返乡创业,联合当地茶农等成立合作社,打造茶叶品牌。九年深耕,她创办的蝉之声公司已成长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黎平茶产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黎平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7.08万亩,年产值13.73亿元,带动12万人次就业。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战略推进,黎平茶产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吴川平顺势而为,与广东佛山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数字化工厂,打造500亩数字化茶园、2条数字化生产线,推动茶叶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

“我们要让每一片茶叶都有‘身份证’,通过溯源系统让消费者喝得放心。”看着数字屏幕上跳动的加工数据,吴川平脸上满是自豪。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她还牵头创立黎平县数字农业矩阵发展体系,涵盖农业大数据溯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供应链整合、电商销售四大系统,让传统茶产业装上“数字引擎”。

“黎平作为茶叶大县,我们需要不断创新,突破传统模式。下一步,我们将瞄准速溶抹茶、中高端药用萃取等领域,全力抢滩康养、医疗保健市场,推动茶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吴川平说。

如今,黎平茶不仅畅销全国,还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往海外。侗族儿女的新茶歌,传播得越来越远。

香禾糯“乘云”出山路更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稻香时节,黎平县永从镇中罗村的“梦歌田园”直播基地,清溪潺潺流淌,两岸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黄光泽。这个将互联网电商、民族文化体验与农耕体验融于一体的基地,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黎平电商连接田间地头与全国消费者的重要纽带。

田坎上,侗族姑娘张国丹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吆喝:“家人们看,这是我们刚采收的香禾糯,营养丰富还软糯香甜……”镜头前,这位被网友熟悉的主播“村姑阿香”熟练展示着新米。不一会儿,直播间里的彩色米便被抢购一空。

直播间外,30多名村民忙着分装新米、打包装箱,贴好快递单后直接搬上快递车——这些来自侗乡的优质大米,从田间直发全国各地。“现在是新米上市旺季,每天能卖1500公斤左右。”张国丹笑着说。这位放弃高薪返乡的侗族姑娘,如今已通过电商平台将黎平香禾糯销往全国,带动周边50多个村寨、2000多户稻农增收。

“我们的销售额从2021年的几百万元,涨到现在的2000万元,预计明年能突破3500万元。”张国丹坦言,“今年冲5000万元并不难,多找些货源就行,但品控会跟不上,路就走不稳了。”这份对品质的坚持,源于她内心的坚守,也源于侗乡淳朴的民风。“现在电商竞争这么激烈,大家依然愿意买我们的产品,就是认可这份淳朴背后的品质和文化价值。”张国丹说。

聊起返乡初衷,张国丹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在外工作挣钱多,心里却总觉得空落落的,像没根的浮萍。最初回来,是想记录侗族大歌——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的同时,她也敏锐发现家乡的困境: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无人知”。

于是,张国丹试着用电商平台帮乡亲们打开销路。2022年,她策划推广的香禾糯品牌成了“爆款”,帮黎平县直接卖空了当年的香禾糯。

“儿时记忆里,山上满是梯田,从早到晚,翻过一丘又一丘。我们上山从不用带水,有田的地方就有泉眼。”张国丹说,“每一丘梯田都是小型水库,能补给地下水,要是没人种了,梯田的水源就断了。”

“不种地,水源就没了;不唱歌,歌声就断了。守住文化与生态,才是家乡发展的根本。”带着这份信念,张国丹的电商创业路越走越宽,也让黎平香禾糯朝着“走向世界”的目标稳步迈进。

张国丹的故事只是黎平电商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黎平电商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今年以来,全县完成电商培训5期600人次以上,培育带货达人58个。今年1至6月,网络零售额完成13316.62万元,同比增速15.64%。

 

(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