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我的位置: 主页  > 看资讯 > 头条新闻
青春赋能非遗 数字绘就侗乡振兴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15 09:35
  |  
来源:侗乡网

七月的黔东南,青山叠翠,侗歌悠扬,蓝靛染缸中沉淀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2025年7月9日至14日,华南师范大学华赋新遗团队踏上了贵州黎平的土地,深入永从镇、肇兴侗寨等侗族聚居地,与7位非遗守护者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以6天5夜的沉浸式调研为笔,用青年的视角解码非遗传承的“守正”之道,以数字思维勾勒侗乡振兴的“创新”之路。

对话守护者:在传承与创新中破局

黎平,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民族、红色和生态文化资源。然而,非遗传承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政府专职人员不足,学校传承形式化,传承人对新技术疏离,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深巷中的美酒,难以飘香万里。

但传承人们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的创新实践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肇兴侗寨的陆勇妹老师,以“合作社+产品创新”的模式,为非遗产业化撕开了一道口子。她将传统刺绣与蓝靛染技艺巧妙融入现代设计,不仅让当地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更让非遗走出了深闺,成为了市场青睐的“香饽饽”。陆勇妹的实践证明,当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接轨,便能从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活水”。

吴柳桃老师则另辟蹊径,采用“线上直播(侗歌普语化)+线下教材”的双轨模式,直击学校非遗传承的痛点。线上,她用普通话演唱侗歌,打破了方言传承的壁垒,借助直播平台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线下,她精心编写教材,为侗歌的系统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灵活创新的传承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和传承非遗文化。

钟香花老师的“分散生产+统一运营”模式,充满了对现实的温情考量。她联结起400位绣娘在家创作,既兼顾了她们的家庭与生计,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质量标准化和市场需求预判等挑战。华赋新遗团队提出的“数字质检系统+需求预警平台”构想,为钟老师提供了破局的新思路。

在永从镇,吴品仙、吴玉莲等老一辈传承人坚守半世纪,他们是“守正”的代表;而张国丹老师的“直播+旅游+农产品带货+文化体验+民族女团”融合模式,则是“创新”的典范。张国丹凭借新媒体平台,打通了“文化展示—旅游引流—产品销售”的闭环,200万粉丝的背后,是对当地丰富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沉浸实践: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华赋新遗团队深知,只有深入非遗创作的第一线,才能真正理解传承的重量。在吴柳桃工作室,队员们抱起侗族琵琶的那一刻,便深刻体会到了“传承不易”。琴颈弧度与手掌的贴合度、右手拨弦时力道的控制、左手按品位时的精准度,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练习。仅仅是“正确抱琴”,队员们就练了整整一下午。“这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千年侗歌的‘声音容器’。”队员们的感慨,道出了对非遗传承的敬畏与顿悟。

在肇兴侗寨的蓝靛染工坊,团队全程参与了从蓝靛草到染布的蜕变过程。清晨,他们跟着传承人上山采摘蓝靛草;午后,在染缸边学习“起缸”仪式,用米酒、草木灰调节酸碱度,全凭经验判断缸水是否“活化”;傍晚,在蜡染区手握铜刀,尝试在棉布上勾勒融合“国潮”元素的侗锦纹样。当印着侗寨鼓楼与现代几何图案的扎染T恤晾晒在阳光下时,队员们才真正理解了“每一块染布都是自然与匠心的对话”。

这些沉浸式的体验,不仅为团队积累了百余分钟的珍贵影像素材,更让他们确信,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是需要人们“亲手触摸”、用心传承的活态文化。这也为后续的数字化保护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依据。

青年答卷:数字智慧赋能非遗新篇

调研的终点,是行动的起点。面对黎平非遗传承的挑战,华赋新遗团队交出了一份充满青春活力与创新思维的答卷。针对传承人的技术壁垒,团队向陆勇妹等展示了H5数字化方案:通过3D建模还原蓝靛染的每一道工序,只需扫码即可观看;搭建绣品数字图库,方便设计师随时随地取用传统纹样。陆老师当即表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让老手艺能被更多人看见、用上。”

在梳理传承模式时,团队发现钟香花的“分散生产”模式需要数字化品控来确保质量,张国丹的“直播融合”模式可叠加AI推荐算法来提升效果,吴柳桃的“线下教材”能升级为互动电子书来增强趣味性。这些思考正在形成详细的案例报告,计划通过校园宣讲、社交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更多的青年团队借鉴学习。

目前,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剪辑非遗技艺影像、整理访谈实录,准备打造一个集展示、传播、教育于一体的“侗乡非遗数字展厅”。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不仅要记录传承故事,更要搭建桥梁,让青春力量持续为非遗注入新声。”

从对话传承人的“解码者”,到沉浸体验的“实践者”,再到谋划新篇的“赋能者”,6天里,华赋新遗团队完成了从观察到行动的华丽蜕变。这背后,是“数字赋能,青春助遗”的坚定信念:非遗的振兴,既要守住绣针的温度、琴弦的韵律,也要善用云端的广度、数据的精度。

弦歌不辍,数字新声绕侗乡;锦绣未央,粤黔同心绘振兴。这场三下乡活动,既是一次短暂的结束,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的脚步,将永远与传承者同行,共同书写侗乡更加美好的未来。

( 华南师范大学华赋新遗突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