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顺乡:“三措并举”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发布时间:2022-02-11 00:00
|
来源:侗乡网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德顺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采取丰富教育方式、聚焦群众诉求、灵活调配资源的方式,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丰富教育方式,掀起学习热潮。一是利用早晚“碎片化时间”集中学。根据主题分类,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早上开展“半小时”晨读,组织不定时晚上集中收看《特别呈现-苦难辉煌》等党史教育纪录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党史等内容开展集中学习,通过强化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二是利用党史“专题学习”引导学。按照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进度安排,乡机关党政党支部、企事业支部党员轮流组织领学一期党史,学习会上要求党员干部轮流分享党史学习心得,形成“人人学、人人讲”的良好学习氛围,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三是利用“线上+线下”主动学。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各级组工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学习平台和党史学习指定书籍和宣传栏等线下学习平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主动进行学习,实现党史学习教育集约化、常态化。
聚焦群众诉求,提高实事成效。一是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各联系村领导带头深入分管领域察民情访民意,收集群众“急愁难盼”问题。截至目前,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对全乡8个行政村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调研44次,走访群众700余人次,收集到意见建议135条。二是靶向为民纾困解忧。坚持聚焦群众诉求,建立《德顺乡党员领导干部“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其中涉及50人12项任务,明确责任人负责精准跟进监督,坚持“尽力而为、应做尽做”的原则,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定期向群众做好实事办理进度和相关政策解释工作,目前已全部落实。三是推动实事落实见效。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当前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用心用情用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坚持以学促行、以行促效。通过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开展清理乱搭乱建、开展抗旱保收、视频带货、推荐就业及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实惠和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灵活调配资源,促民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小型作坊加工,吸纳一批灵活就业人员。鼓励和引导外出返乡人员和党员模范通过在外面学习眼镜加工技术,回乡创办眼镜加工厂。目前,全乡有小型作坊眼镜加工厂36家,吸纳当地400名妇女就近就业,年均实现劳务收入300万元。二是通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积极招商引资,吸纳一批灵活就业人员。将原德顺中学旧址和原德顺乡纸厂空地申请改造为生产用房(地),分别引进贵州三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意合竹木有限公司。共吸收当地群众160人次就近就业,年均实现劳务收入320万元。三是通过产业项目,吸纳一批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发展种植香芋、天麻、林蜂养殖、葡萄、食用菌、稻鱼种养等产业带动农户就近务工。目前,全乡发展香芋产业780亩、天麻500余亩、林蜂养殖13000余箱、葡萄产业80亩、食用菌种植200亩、稻鱼种养200亩,带动群众就近就业500人次,年均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通过红军村建设项目、变电站建设项目、风力发电建设项目、中洪公路改造建设项目吸纳农户就近就业200人次,年均实现劳务收入280万元。(曾瑜 夏旭峰)
丰富教育方式,掀起学习热潮。一是利用早晚“碎片化时间”集中学。根据主题分类,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早上开展“半小时”晨读,组织不定时晚上集中收看《特别呈现-苦难辉煌》等党史教育纪录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党史等内容开展集中学习,通过强化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二是利用党史“专题学习”引导学。按照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进度安排,乡机关党政党支部、企事业支部党员轮流组织领学一期党史,学习会上要求党员干部轮流分享党史学习心得,形成“人人学、人人讲”的良好学习氛围,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三是利用“线上+线下”主动学。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各级组工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学习平台和党史学习指定书籍和宣传栏等线下学习平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主动进行学习,实现党史学习教育集约化、常态化。
聚焦群众诉求,提高实事成效。一是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各联系村领导带头深入分管领域察民情访民意,收集群众“急愁难盼”问题。截至目前,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对全乡8个行政村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调研44次,走访群众700余人次,收集到意见建议135条。二是靶向为民纾困解忧。坚持聚焦群众诉求,建立《德顺乡党员领导干部“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其中涉及50人12项任务,明确责任人负责精准跟进监督,坚持“尽力而为、应做尽做”的原则,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定期向群众做好实事办理进度和相关政策解释工作,目前已全部落实。三是推动实事落实见效。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当前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用心用情用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坚持以学促行、以行促效。通过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开展清理乱搭乱建、开展抗旱保收、视频带货、推荐就业及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实惠和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灵活调配资源,促民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小型作坊加工,吸纳一批灵活就业人员。鼓励和引导外出返乡人员和党员模范通过在外面学习眼镜加工技术,回乡创办眼镜加工厂。目前,全乡有小型作坊眼镜加工厂36家,吸纳当地400名妇女就近就业,年均实现劳务收入300万元。二是通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积极招商引资,吸纳一批灵活就业人员。将原德顺中学旧址和原德顺乡纸厂空地申请改造为生产用房(地),分别引进贵州三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意合竹木有限公司。共吸收当地群众160人次就近就业,年均实现劳务收入320万元。三是通过产业项目,吸纳一批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发展种植香芋、天麻、林蜂养殖、葡萄、食用菌、稻鱼种养等产业带动农户就近务工。目前,全乡发展香芋产业780亩、天麻500余亩、林蜂养殖13000余箱、葡萄产业80亩、食用菌种植200亩、稻鱼种养200亩,带动群众就近就业500人次,年均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通过红军村建设项目、变电站建设项目、风力发电建设项目、中洪公路改造建设项目吸纳农户就近就业200人次,年均实现劳务收入280万元。(曾瑜 夏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