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和你成为一对白天鹅,
交颈缠绵在那蓝天下……
——侗族民歌《一对白天鹅》
这么多年过去,朝平江至今仍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从榕江宰麻流下去的河水,接纳来自黎平的一条支流后,流经从江县的孔寨,再往下,又进入黎平县境内。河流到黎平县境内,被叫作了朝平江河,朝平江河边有个小村,名字就叫做朝平江,也叫朝平。
宰麻在上游,属榕江,朝平江在下游,属黎平。
但提起朝平江,宰麻人说:
“朝平江是我们的‘也告’”
提起宰麻,朝平江人也说:
“宰麻是我们的‘也告’”
“也”就是“客人”,在此专指侗族在举行传统习俗“月也”时的客人,“月也”也叫作“吃相思”,就是侗族村寨之间的集体做客,“告”意即“旧有的”、“原来的”,所以“也告”直译过来就是“月也的老客人”,其意就是说,在历史上,两个村子之间一直有“吃相思”的传统,代代相传。
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
1986年春节,按照约定,宰麻戏班要前往朝平江“月也”。“月也”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唱大歌为主要内容的村寨集体做客,被称为“月也嘎”,一种是以唱侗戏为主的村寨集体做客,被称为“月也戏”。宰麻的这次集体做客,就是“月也戏”。
宰麻戏班共有十几名演员,都是正值青春的男孩女孩,临行前,要找带队和管理他们的人。这种管理,既是生活上的照顾,还是为人处事上的指点,更是男孩女孩上台对歌时的幕后指导。男孩可由两个戏班师傅代管,但还差女孩这边的带队人。后来,经戏班师傅商量,他们在上寨、下寨各找了一个人,上寨是萨化,下寨是我母亲,萨化和我母亲年轻时都是著名的歌手,而且为人稳重大方,所以最终选定她俩给女孩当领队。
那年冬天,正是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假期,回到家,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兴冲冲地就跟着戏班一起出发了。
吃过早饭,我们一行人便沿河而下,经孔寨,过龙王潭瀑布,再翻山行走,到下晚终于到达朝平江。
朝平江是个异常美丽的村子,座落在朝平江这条美丽的河水旁。河水从上游流来,到了这里,水势增大,河道宽阔了许多,水面也渐趋平缓,河滩上除了干净的鹅卵石外,还零星散布着一些大圆石。
我们刚走到村口,远远的就听到村里传来震天动地的芦笙曲,村民们在寨前设了拦路物件,我们被他们用拦路仪式拦住了,于是在我母亲、萨化和戏班师傅指挥下,我们一班人马停下来,与对方唱拦路歌,等双方唱了足够的拦路歌和开路歌,鞭炮声响起,我们被迎进寨去,进到歌堂踩芦笙,寨上罗汉聚在坪子里吹芦笙迎接我们。
当戏班的女孩走进歌堂,人群里就发出一阵喧闹声。此时,坪子中央的芦笙也吹奏得更热烈,也更为奔放,听着欢乐的芦笙,每个人的心中都洋溢着说不出的兴奋和喜悦。